陕西省汉中市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核心区域,见证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西征入陕、红二十五军转战鄂豫陕等重大历史事件。这片秦巴山区最早飘扬苏维埃旗帜的热土,孕育了五县联动的红色政权体系,为长征战略转移保存有生力量,在中国革命史上书写下铁血忠魂的壮丽篇章。
为赓续川陕苏区红色血脉,赋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。7月7日—7月18日,会计学院“汉水丹心·红色烙印”实践队在张瀚宇、李晨光两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,深入中国红军重要发源地——陕西汉中。时值七七事变爆发88周年纪念日,团队首赴“人民功臣”张富清故居,在将军诞育的红色热土上追寻烽火印记,通过沉浸式教学、红色故事宣讲、革命遗址调研等形式,将川陕苏维埃政权创建史、红四方面军转战史融入实践课堂,以“行走的长征路”激活青年使命担当。
实践团队踏访洋县双庙村张富清故居。青砖灰瓦间,军功章与旧农具静述峥嵘岁月,三赴烽烟、扎根边陲的传奇在素描写意中跃然眼前。抚今追昔,“功成不必在我,功成必有我辈”的赤子情怀直击心扉,带队教师张瀚宇吟诵入党誓词,铿锵誓言与展柜里斑驳的军功章遥相辉映,一堂浸润着信仰力量的沉浸式党课,在此铸就初心如磐的使命传承。
踏进汉中红色文化体验馆,千平方米展馆如铺展的时光长廊,万余件革命文物凝成血色脉络。从鸦片战争的烽烟残片到辛亥革命的火种余温,从石库门星火到延安窑洞灯火,穿越百年的血泪征程在展柜间流淌。随后双方共同揭牌“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”。这座镌刻着红色基因的记忆殿堂,正以校地联动的新形式,化作新时代青年读懂历史、奔赴未来的精神坐标。
团队成员踏着晨露奔赴南郑烈士陵园,在苍松翠柏间开启时空对话。青石碑上雨痕未干的姓名,与二十出头的青春面庞隔空相望。队员拂去尘埃擦拭弹痕,锈枪折射阳光斑驳如星火。当宣誓声惊起林间鸟,漫山红枫恰似先烈热血,在新时代掌心灼出秦巴热土的脉动。
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内,“红旗漫卷大巴山”主题展陈如信仰长卷徐徐展开,革命火种在大巴山腹地星火燎原的壮美画卷跃然眼前。新增“巴山清风”廉政展陈以竹石喻清廉,“军旅岐黄”医疗展区用草药罐承载生死,多维度勾勒出川陕苏区“清正廉明筑根基、悬壶济世守初心”的精神图谱。
推开何挺颖烈士故居斑驳木门,时光在展柜前凝固。队员们凝望竹制笔筒里斜插的毛笔,笔尖残墨似未干透的信仰;三本卷边的《共产党宣言》层层叠压,封皮裂痕如根据地蜿蜒的沟壑。当“创建青春之国”的吟诵声起,九十载光阴轰然相通,满屋旧物皆化作燎原星火,映照着新时代青年眼底跳动的光。
红29军军部旧址斑驳墙垣如沉默史官,残损武器与泛黄作战图凝缩着“一寸山河一寸血”的悲壮史诗;陈列馆玻璃展柜中草鞋家书与战旗碎片,串联起“星火燎原”的觉醒之路,游击战术展陈似出鞘利刃,劈开混沌亮出“敢教日月换新天”的铮铮铁骨。红四方面军钟家沟会议会址里,木桌条凳定格红军将领运筹帷幄的凝肃瞬间,斑驳墙面上墨迹斑驳的《川陕苏维埃决议》,以血色笔锋镌刻“灵活破局、团结制胜”的战场哲学。
团队踏进汉中师范附小,以“红色故事”为火种点燃信仰之光。当“不怕牺牲”的誓言撞上“请党放心”的童音,红色基因如陕南春雨,悄然渗进沃土深处,待他日长成满山映山红。
团队驻足北街口社区,以志愿行动续写红色篇章。扫帚掠过青石巷道,清扫岁月积尘;铁锹撬动砖缝荒草,拔除荒芜痕迹。成员们躬身力行,将红星光芒织入市井烟火,让“服务人民”的誓言化作胡同深处的汗水,以新时代的扫帚与铁锹,接续书写“军民鱼水情”的温暖注脚。
汉中大地,多重红色印记如炬闪耀。调研队踏寻山河脉络,在泛黄作战图前感悟信仰温度,于学堂童声中听见星火回响,更以扫帚为笔,将“服务人民”写入市井烟火。这不仅是历史的回响,更是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——青年执创新之刃劈波斩浪,让红色基因如汉江奔涌,在数字浪潮中焕发新生。当“强国有我”誓词激荡秦巴,精神火炬已化作漫天星斗,照亮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。红色血脉永续,山河日月正谱写新时代的磅礴诗篇。
作者 张瀚宇 张兆崑